6月3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非織造布會議在上海跨國采購中心召開。來自政府、行業組織、研究機構、企業和媒體的領導、專家再次相聚上海,共同探討交流非織造布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在致辭中談到,非織造布是近年來中國紡織行業內創新和發展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2018年,中國非織造布的產量593.22萬噸,同比增長5.13%,紡粘、針刺和水刺是非織造布的主要加工形式。2018年規模以上非織造布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5.02%和0.9%;2019年一季度,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2.65%和14.25%,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在出口方面,中國非織造布行業克服了中美貿易摩擦的不利因素,2018年出口非織造布96.3萬噸,價值29.5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7.77%和13.11%,價格增長4.96%;非織造布服裝、一次性衛生用品的口額分別同比增長7.42%和11.88%。2019年一季度雖然中國對美國非織造布出口額下降18.53%,但對越南、印度、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四國的出口額增長了18.47%,帶動一季度非織造布出口依然增長了8.53%。以上這些數據表明,中國非織造布產業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和韌性,能夠抵御各種挑戰和風險。李陵申強調,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以及變革中的非織造布市場,中國非織造布產業要堅持創新引領,繼續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副會長李桂梅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于2019年4月29日發布實施的《行業職業評價規范 非織造布制造工》進行了深入的解讀。非織造布制造工 (職業編碼6-04-05-00)系列工作主要包括已完成的職業標準工作、正在開展培訓工作、即將組織的技能考評和技能大賽等工作。《行業職業評價規范 非織造布制造工》可為非織造行業技能人員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與評價提供有力的標準保障;滿足非織造行業企業發展和高素質技術型人才培育的需要;有助于培育非織造從業人員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可推動整個非織造布行業的發展。
美國非織造布協會(INDA)的市場研究總監Brad.Kalil帶來了《北美非織造布工業發展》的主題報告,從經濟和人口趨動、供應方發展、需求方發展三個方面詳述了北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非織造布市場的現狀和趨勢。2013~2018年北美非織造布發展持續高于GDP增長,2018年北美非織造原材料和卷材市場規模達到了155億美元。全球非織造布行業多樣快速的發展,北美市場呈現出更加多樣性,更快速發展等特點,在過去三年新增69條生產線,其中,過濾和車用占新增產能的75%。北美生產的非織造布多用于國內市場,出口量較小,2018美國出口國123家,中國占總出口量的16.5%。進口國65家,中國占北美市場總進口量的38.4%。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傳雄介紹了中國非織造行業的現狀,2000~2018年非織造布產量增速為15.2%,2018年行業投資保持活躍狀態,新投資紡粘非織造布生產線65條,水刺52條,針刺207條,熱風15條。這些生產線大部分是國產生產線,新增加的產能預計將會在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期間陸續釋放。對于非織造布行業未來發展來說,技術創新、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跨國布局一直是我們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對于行業未來的技術創新張傳雄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融合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優化創新和產業鏈的協同創新”,第一種創新模式是優化創新主要通過優選法,對新原料、新裝備、新技術的優化組合和疊加,生產加工成功能化和個性化的非織造布。第二種創新模式是協同創新,即充分發揮產業鏈各方資源優勢,形成政產學研用的合作發展模式,來推動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創新與發展。在優化創新和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下,非織造布行業涌現出了一批代表行業發展方向的智能化產品和綠色產品,張傳雄通過多個具體案例生動詮釋了兩種創新方式。
《全球纖維年鑒》總經理Andreas W. Engelhardt 從全球纖維現狀、2019年市場環境狀況和預期、中美貿易摩擦等方面,介紹了全球纖維產業的發展以及對非織造布產業的影響。目前全球纖維產量超一億噸,每年增長1.06%,人均纖維用量14公斤。2000~2018年纖維產量均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受全球經濟影響從2018年10月份后開始放緩。中美貿易摩擦也對全球經濟產生諸多負面影響,關稅的增加使美國的公司受到直接影響,然后傳遞給生產商和消費者,導致零售領域的紡織品消費能力下降,單邊稅收增加中國商品出口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全球紡織市場的未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定要聯起手來應對。
中國輕工業清潔生產中心副研究員高山博士介紹了新形勢下非織造布綠色發展的挑戰與機遇。綠色發展新形勢包括四方面:一是環境保護“三條紅線”;二是排污許可制度的全面實施;三是“費”改“稅”,量變到質變;四是發展清潔生產產業。綠色發展新挑戰來自于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和需求導向的環保稅法。為了體現公平性,節能環保與繳納稅額直接掛鉤。關于綠色發展新機遇,他介紹,一是以清潔生產引領行業綠色發展;二是綠色制造——可持續發展模式。
德國施雷格咨詢公司管理層合伙人Silke Brand-Kirsch帶來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對非織造產品使用影響》的報告。據施雷格咨詢公司統計全球汽車每年年產約9400萬輛,每輛汽車包含40多種不同的紡織產品,非織造布占比越來越高。現在這個時代對于汽車行業充滿顛覆性,一是汽車電氣化,二是無人駕駛。據預測20年后可實現無人駕駛,現階段電氣化是主導的趨勢。預估到2030年純電池電動車可占汽車行業的24%,混動占10%。電動車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地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2030年德國的電動車可占整個汽車行業的20%左右,但是美國汽油便宜,導致電動車發展困難。汽車類型的結構變化會導致汽車行業的紡織產品發生變化,非織造布在汽車行業會有更多新的應用,未來依然會保持良好的增長趨勢。
嘉賓訪談環節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傳雄主持,邀請了貝里國際集團HHS事業部中國區執行副總裁、總經理崔彥昭先生 、天鼎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聶松林、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谷源明、東洋紡株式會社非織造擴大戰略部部長田中茂樹博士等四位嘉賓,分享了他們在非織造布行業創新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方法。
崔彥昭介紹,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空氣過濾、液體過濾的需求逐漸增大,所以貝里國際集團特別看重足夠大的中國市場。在戰略布局上,貝里國際目前在中國市場的占比很小,將會通過自身的投資發展和收購合并兩種方式,快速增加市場占比。崔彥昭認為,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主要包括材料耗用、生產能耗、社會責任等三個方面內涵,貝里國際集團在這三個方面均有關注和投入。
聶松林介紹,天鼎豐控股有限公司作為全球胎基布行業領先企業,多年來一直注重產品質量、全產業鏈的綠色生產。公司對于智能制造的發展,并不盲目跟風,結合企業自身特點發展差異化的智能制造,目的是可以減少工人勞動強度,降低成本。實施智能制造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準備條件包括設備的自動化水平以及員工素質管理水平。關于中美貿易問題,聶松林認為,影響主要包括人民幣幣值變化,一些出口型的中小企業將受影響等。天鼎豐一直不斷通過技術革新、設備改造、節能減排等方式打好基礎,增加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關于綠色可持續發展問題,天鼎豐公司始終把綠色可持續發展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料廢水,始終達到甚至高于國家標準。
谷源明介紹,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經過30年發展,始終以產品為龍頭,市場為導向,專心專注做非織造事業,實現了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公司始終堅持優化的管理、過硬的質量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結構調整,發展轉型升級,生產特色化、差別化產品,不斷贏得市場。在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上,谷源明認為,預期決定未來,大連瑞光每年大約出口美國3億元產品,在目前來看出現了一定的影響。應對中美美貿易摩擦,企業要不斷練好內功,提升產品品質、管理創新水平。對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谷源明介紹到發展企業除了創造財富,解決就業,還要可持續發展。企業始終堅持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甚至杜絕污染,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研發、環保產品的應用減少白色污染。
田中茂樹介紹,東洋紡株式會社有137年的歷史,擁有各種纖維,可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開發。東洋紡不僅僅是纖維領域的專家,還有纖維制品,對于高性能材料、汽車行業、人體健康領域都很關注。中國市場逐漸成熟,具有較高的增長速度,東洋紡正在尋找機會和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綠色可持續發展問題關乎下一代發展,會社一直在進行生物質原材料的應用、瓶片的回收、實現工廠中垃圾的最小化和回收、使用生物能源、降低化學品生產,工廠實現塑料零浪費目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