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之所以寶貴,因為它匆匆流逝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停下腳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盛年不重來。
讀書能啟人心智,撼動心靈,豐富人生;讀書能沉淀學養,激動思考,指點迷津。歡迎來到智成纖維第268期讀書會,讓我們一起去攀登這人類進步的階梯,成為知識的富翁,精神的巨人。
本期主持人
今晚的第一位分享者封煦為我帶來《殺駝破甕》
殺駝破甕是古天竺高僧伽膃肭從修羅藏十二部經中抄錄出譬喻,選自《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
杜榜:這篇文章共講了兩個人物,其中對駱駝的主人盲目聽信他人意見的行為進行了諷刺,同時也對那個老人不懂裝懂的表現進行了嘲諷,如果在現實中不經思考就接受別人的意見,連旁人的“餿主意”也言聽計從,結果只能像個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樣賠了駱駝又折了甕。
第二位分享者鄒志帶來的文章是《石澗記》
《石澗記》為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游記,為《永州八記》的第七篇。文章著重寫石態水容,寫澗中石和樹的特色,描繪了石澗溪石的千姿百態,清流激湍,翠羽成蔭,景色美麗宜人,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鐘情山水的情懷,同時又書寫了胸中憤郁,對自己的遭遇表示嘆息和苦悶。
張琪鑠: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借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石澗記》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剪裁得體:詳處極盡石澗之奧妙,筆觸細膩,毫發不爽;略處行云流水,天地一覽,如“其間可樂者數焉”“道狹不可窮也”等,無限風光,盡藏其中。
第三位分享者楊林帶來的文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陳廠長:“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放在“天時”“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古代先賢認識到事物的千差萬別和世界的豐富多彩,主張“和”時并不抹殺事物各自的特點,文章中心論點也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系,一個比一個重要!
第四位分享者周祖柱帶來的文章是《逍遙游·莊子》
《逍遙游》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為道家經典《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李錦濤:《逍遙游》有很多優秀的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大鵬的形象尤其奇特,“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種汪洋恣肆的想象,更令人難以置信的,這種思想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的確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從大鵬身上,我們應該學到堅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當然,要想成功,不但要仰望星空胸懷壯志,還需要積極進取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
最后一位分享者由張德雄帶來的《豐田汽車精益模式的實踐》
4.10 把非創造的活動合并起來,以獲得效益
使用標準化作業圖來分析這個工作流程,就會發現這些浪費的活動可以合成一條支持性的作業線,交給一位作業員負責執行所有作業員的這些活動,便可以使運輸活動所造成的浪費減少。
4.11 改善可利用率
我們經常見到流程未能滿足顧客的需要。其根本原因通常是生產設備的可利用率低,造成生產機會的損失。時間上的損失原因有許多種,但可概括為以下兩大類:1.工作循環內的損失、2.工作循環外的損失。
王槐威:杜絕浪費,提升效益,我們每個人都會習慣于以前的作業模式,在工作中反反復復的做一些沒有提升效益的工作,從而浪費很多時間,看起來很忙碌,但實際上做到效果、做到產量、拿到的成績卻離我們的目標甚遠,所以我們如何去分配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更多有效的工作,值得我們深思!
書是一縷陽光,它能融化心間的冰涼;
書是一縷春風,它能消除你內心的浮燥;
書是一支蠟燭,它能使黑暗的心變的明朗;
書是一壺銘茶,它能讓你回味無窮。
今晚的第268期讀書會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