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2020年7月 23日,星期四晚,迎來了東莞市智成纖維第 151期讀書會。步履再匆匆,生活再繁忙,也抵擋不住智成人對讀書的熱愛,每周尋得一時間,興致而讀。
本期主持人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熱愛與堅持。
讀書會坐席
人生是一本書,此書是知識,是風景,也是時光。讀書,是一生的修行。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到東莞智成纖維第151期讀書會的讀書、分享環節,一同感悟那萬千書卷里的詩和遠方。
由分享者何暢帶來《圍爐夜話106-110則》
《圍爐夜話》是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并由于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09 則寫道:圖功未晚,亡羊尚可補牢;浮慕無成,羨魚何如結網。
譯文:謀求功業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因為即使羊跑掉了再來補羊圈還來得及;只是心存幻想羨慕別人不會取得成功,站在水邊希望得到水中的魚,不如趕快回家織漁網。
這則引發了在座同學們的深刻思考。
見解分享:人處在世上,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有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由分享者吳紅帶來《黠鼠賦》
《黠鼠賦》是一篇文人意趣很濃的小故事。描寫了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脫的情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中既有儒家“ 刺時刺事”的內涵,又有道家 “
萬物有靈,草木有本心 ”的氣韻。故事本身,讀后也能令人感慨萬千,最有智慧的人類,盡管可以“役萬物而君之 ” ,卻難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騙,原因全在做事時是否精神專一。專一則事成,疏忽則事敗。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賞析:本文是蘇軾少年時代寫的一篇詠物賦。它寓哲理于趣味之中,可以使讀者于詼諧的敘述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它就一只老鼠在人面前施展詭計逃脫的事,說明一個道理:人做事心要專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變所左右。《黠鼠賦》,看其表面題旨當是通過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機狡猾脫逃的日常小事,來說明人即使聰明,也須將自身與自然萬物合一,否則將“見使于一鼠”的道理。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該將自身與自然萬物合一,避免將兩者區分開來,而游於萬物之外。
由分享者黎嘉怡帶來《鸚鵡滅火》
《鸚鵡滅火》這則寓言贊揚了朋友之間的友誼,體現了鸚鵡注重友情,寫出鸚鵡看到朋友受難,雖然以一己之力不能救助朋友,但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朋友的美好品質。
寓意:幫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一片誠心。有人捐一元錢幫助病重的同學,有人出五十萬元支援受災的百姓,各盡其力,著“義”的分量是相當的。
由分享者潘澤輝帶來《稼說送張琥》
《稼說送張琥》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雜說。此文是作者寫給好友的,也是一篇贈序。全文以種莊稼開篇,以窮富兩種人的耕種環境、耕種方法以及收獲成果作比,為下文的治學之道做了鋪墊;下文則著重闡釋了治學與種莊稼的聯系,進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種莊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學習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由分享者魏明亮帶來《呂氏春秋-察今》
《察今》是戰國時期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創作的一篇散文。闡述了應當明察當今形勢,因時變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發展的觀點向秦國的統治者說明,法令制度的制定應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并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全文語句工整,語氣明快,圍繞中心反復申說,有論有斷,同時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顯得氣勢充沛,活潑生動。
名家點評:嘉應學院副教授湯克勤《古文鑒賞辭典》:全文的精彩之處在于運用豐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和貼切通俗的比喻來說理。作者用三個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來說明察今度勢、因時變法的重要性,把文學與政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哲理寓于形象之中,從而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文章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語言簡練準確。生動多變而又不失嚴正,說理性極強,不愧為《呂氏春秋》中藝術性較高的一篇政論性散文。
由分享者張德雄帶來《荀子-榮辱篇》
《榮辱》本篇論述了一系列有關光榮與恥辱問題,其大旨則是《勸學篇》所說的“榮辱之來,必象其德”,以及本篇所說的“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讀書知世事,讀書不奢侈,讀書本純粹。于書中,慢慢去領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主持人接棒
本期讀書會至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