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讀書為樂,以書為侶,2020年5 月21日,周四晚,又到了東莞智成纖維一周一期的讀書會。讀書,讓我們的幸福感如期而至。
本期主持人
朱光潛先生在《論文學》一書中說:“讀書的功用在儲知蓄理,擴充眼界,改變氣質。讀的范圍愈廣,知識愈豐富,審辨愈精當,胸襟也愈恢闊。”一個喜歡并認真閱讀的人,一定會有廣博的知識面,口若懸河、妙語連珠,有更高的氣質。
讀書會坐席
讀書人是幸福人,讓我們與書相聚,一起進入到智成纖維第143期讀書會。
由分享者王亞平為我們分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孫丑章句上》: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也就是說: 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其實
,這句話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差不多, 都是指我們不可能都是鐵石心腸,對不幸的人和事都有憐憫之心。
由分享者封煦為我們分享《酒箴》
《酒箴》是西漢辭賦家揚雄創作的一篇詠物小賦。全文分兩個部分:前面寫打水陶罐,后面寫盛酒皮囊,看似調侃之作,實在借物抒懷:那樸實無華的水瓶,常遭危害,那渾渾噩噩的酒袋,卻自得其樂。作者通過對這兩種器具的迥異遭遇,抨擊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文章短小精悍,言近旨遠,意味雋永,開后來抒情小賦之先河。
由分享者陳志蓮為我們分享《關尹子教射》
關尹子教射是一個歷史典故,寓言故事,選自《列子·說符》。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學習也好,做事也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規律,只有這樣精益求精地學習、工作,才能把事情辦好。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遠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況下學習。
由分享者雷英林為我們分享《誡子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由分享者吳鐘亮為我們分享《中庸》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于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
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并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養人性。
讀書,加惠于人知識,陶冶情操,感化心靈。一起期待下期更精彩的讀書會,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