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也正是中國紡織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紡織強國綱要”和“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紡織強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近日在 2019年全國化纖長絲織物產品開發年會暨技術創新研討會上講話時談到,從具體指標來看,除個別指標稍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外,絕大多數指標已接近甚至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紡織強國”目標已基本實現。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新的時代,新的發展階段充分實現紡織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全行業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高勇在講話中,對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和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進行了闡釋,同時對于長絲織造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闡述。
講話全文
在2019年全國化纖長絲織物產品開發年會暨技術創新研討會上的講話
紡織行業發展新趨勢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
一、紡織強國目標已基本實現
中國紡織工業已連續3~4年處于低增長階段,2018
年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53710億元,同比增長略高于 5%。與處在
6%左右中高速增長階段的國民經濟相比,紡織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加值、出口均處于低增長水平。近40年來,世界纖維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約為
3%,略高于人口增長率。近20年來,中國纖維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9%
左右。
盡管紡織工業進入低速增長階段,但紡織行業的所有從業人員已充分認識到低速增長將是一種常態,并據此加快產業調整步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也正是中國紡織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根據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有關要求,我們對紡織工業的發展趨勢做了一些新的判斷:“紡織強國綱要”和“十三五規劃”中計劃到
2020 年基本建成紡織強國。從具體指標來看,除個別指標稍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外,絕大多數指標已接近甚至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紡織強國”目標已基本實現。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新的時代,新的發展階段充分實現紡織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全行業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從今年4月份開始,企業的訂單量減少、產品價格下降、庫存增長。我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引起的市場觀望,國際采購商不下單是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企業在當年的
4~5月份就能接到全年的訂單,但今年國際采購商并沒有如期下單,到目前為止,很多企業的訂單只到 8、9
月份,后期的訂單都還沒有確定,這使得企業產生了恐慌情緒。面料積壓,原料積壓,原料價格下降等等,都只是暫時的現象,是市場處在觀望階段的表現。
二、持續推進“兩個調整”
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是暫時的、短期的,但從長期來看,必須改變以出口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式,實現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持續推進“兩個調整”。
1.區域結構調整
首先是國際間結構調整,也就是勞動密集型的、以出口為主的產能向低成本國家、低成本地區轉移。這部分轉移在過去幾年發展得很快,尤其是服裝產業——服裝出口已經由原來的快速增長變成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服裝與紡織品的出口比例已經接近50:50
,預計在今年之內,這一比例就能夠達到 1:1。2018年紡織服裝全年出口額為
2767億美元,如果加上紡織品服裝進出口統計中第 94章(
褥墊、睡袋及其他寢具)內容,出口額將超過2800 億美元,同比增長
3.69%。這3.69%的增長主要由紡織品出口帶動。到今年4 月份,紡織服裝出口的總增長率為-3%左右,其中服裝的出口約為-8%
。可以看出,一方面是我國服裝產能已基本完成向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是我國紡織品對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出口的快速增長。
國際間產能的轉移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趨勢,勞動密集型產業總是向低成本地區流動,就像20年前由美國、日本、韓國、臺灣向中國大陸轉移。國際采購商以訂單為籌碼,要求企業到南亞、東南亞、非洲設廠,加快了這部分轉移。二是國內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動,加快了產能向外轉移的速度。目前區域結構調整正在由服裝產業向紡織品產業快速延伸。
其次是國內結構調整。過去我國紡織服裝工業86%以上的產能都集中在沿海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和山東五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很早就致力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從“十一五”規劃期間開始推動紡織產能向西轉移,到“十三五”期間,我們按照黨中央加快紡織服裝工業向新疆地區轉移的要求推進紡織產能進新疆——幾年內新疆的棉紡紗錠增漲了
1800 萬錠,取得了成效。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內銷成為支撐紡織經濟的主要力量并帶動我國紡織工業持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中部地區紡織產能開始增長,如河南、湖南、安徽;長三角地區轉移速度加快,如蘇南產能向蘇北的轉移。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黨中央批準了長三角地區的發展規劃。在新的發展規劃里,紡織服裝產業仍然是長三角地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并列入“長三角地區優勢產業在地區內加快轉移”的政策。
2.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
除了區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也在持續推進。比如,針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在整個行業中占比低的情況,“十一五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爭取到“十一五”末能達到17%
,并指出了產業用紡織品要重點發展的任務和門類。“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 年,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占全行業比重達到33%。從
2018年產業用紡織品的比重已經占到了28% 的情況來看,到2020
年,33%的目標基本是可以實現的,產業用紡織品的結構和產業升級已經取得一定成效。過去,除服裝和家用紡織品以外,其他都歸到產業用紡織品中。因此,產業用紡織品包括的門類非常廣,我們重點發展了 8
類,也都發展的比較好,具體的發展內容就不一一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