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中國的清明節是生者對逝者的緬懷和追思,也充滿著清新明麗的春之氣息。
清明節是怎樣形成的呢?
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
對中國人而言,清明節意味著什么?
這個具有悠遠歷史的傳統節日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作為它的構成。“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古人對生死的達觀拂去的是生者的悲戚,還將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展望交付給生者---
死,意味著放下,它為生者讓路,它不應成為生者的重負;對逝者的憑吊和哀思重新攏聚起家庭成員,我們借著這個節日重拾起家的價值,我們借著這個節日播撒踏青游玩的歡笑聲。
清明節掃墓注意事項: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因此大家要文明祭祖,健康祭祖,安全祭祖。在這里提醒大家,1、祭掃注意防火2
、外出注意交通安全3 、外出注意天氣狀況
慎終追遠,不忘先人,以更文明方式記載先人、紀念先人的生命歷程與精神,追思先人、教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