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葉,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拉開了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大幕。
12月6日,一場以“紡織”和“科技”為關鍵詞的大會——201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以下簡稱中紡聯)科技教育獎勵大會在京召開。中紡聯副會長夏令敏在會上表示:前三次工業革命,紡織工業從未缺席;第四次工業革命,紡織工業仍然不會缺席,中國紡織工業更不會缺席。
歷史上,產業與新技術的融合,在紡織行業最有歷史淵源。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持續吸納新技術、主動融入科技發展大趨勢以保持產業的持續革新,是保證我國紡織工業立于不敗之地的必由之路。
“紡織工業已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全產業鏈閉環創新能力的工業部門,體系化的創新優勢使得中國紡織工業正日漸成為全球紡織科技創新的重要來源。”中紡聯會長孫瑞哲表示,行業的科技創新已經從“跟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階段。行業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大幅提升。2018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為 0.9%,是2011年的兩倍。
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2018年)數據顯示,我國紡織工業企業法人單位32.9萬個,占全國工業的 9.5%,占制造業的10.1%;從業人數1103.2萬人,占全國工業的
9.6% ,占制造業的10.5%;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5460萬噸,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一半以上;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
2767.3 億美元,占全球36%以上。
“紡織工業將成為中國最有潛力率先跨入世界制造強國行列的工業部門之一。”中紡聯副會長李陵申說,從原料供應、設計研發,到紡織品加工、后整理、運營銷售,中國紡織工業已成為全球體量最大、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工業領域。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高性能高功能性纖維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和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與5年前相比,我國紡織工業從業人數減少了367.5萬人,總資產卻增加了4047 億元,人均資產增加了15萬元,這充分體現了科技在行業提質增效的效用。”據李陵申介紹,2011年以來,全行業共有
28 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兩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已成為我國紡織行業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定位和戰略重心。
在2019年法蘭克福產業用紡織品展覽會上,“城市生活——未來之城”展示空間,向人們展示了智能紡織、建筑和土木工程、汽車、醫療、運動和危險防護等領域的高技術紡織品,呈現出一個精彩的未來紡織世界。國際權威機構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在認同新科技方面領先全球,超過半數受訪的中國消費者表示對新科技非常感興趣,每當有新產品推出市場時會率先購買,比例遠高于全球平均的 29%。
李陵申說,在紡織服裝領域,科技與時尚融合之勢將更加明顯,紡織行業要在“科技革命”和“消費升級”浪潮中保持先機,必須不斷加強對新材料、新技術等科技元素的應用研究和產業推廣,圍繞纖維新材料、先進紡織制品、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四大方向開展科技攻關。
為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提升紡織科技獎質量水平和打造紡織科技獎品牌,中紡聯對2019年度紡織科技獎進行了較大調整,紡織科技獎共授技術發明獎6項,其中一等獎2 項,二等獎4項;科技進步獎77項,其中一等獎15
項,二等獎 62項;特別貢獻獎(桑麻學者)4人。授獎比例大幅下調,“含金量”得到明顯提升。
據李陵申介紹,今年獲獎的標準與檢測項目,不僅體現了新材料基礎數據研究、紡織品功能性與檢測技術方面等創新成果,同時也彰顯了我國紡織工業在技術與標準上的國際話語權。此外,今年獲獎的科技項目,2/3屬于產學研用、產業鏈協同創新的成果,進一步體現了協同創新與交叉融合對科技進步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