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堅持讀書是對無限的知識的一種敬畏,而只有保持這種敬畏,人才能保持住自己前進的動力。此刻,歡迎大家瀏覽東莞智成纖維第154 期讀書會。
本期主持人
本期讀書會中,由6位分享者為大家帶來了《轅馬說》、《與妻書》、《警世賢文》、《圍爐夜話111-115 則》、《論語·學而篇》、《賣柑者言》這6 篇經典古文。
讀書會坐席
有人說:人有多少知識,就有多少力量,人的知識和他的力量是對等的。這種力量,就讓我們一同進入莞智成第154期讀書會
尋找。
由分享者吳紅帶來《轅馬說》
《轅馬說》是清代文學家方苞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以轅馬為喻,形象地說明了考察和選拔人才的重要。擔當“轅馬”的任者,應該“德與力”兼備,需擇德才兼備者充任,而不要讓“駑蹇者”、“狡憤者”濫充其間,敗壞政事。這篇散文質樸簡明,切實而有深意,表現了方苞散文雅潔淳厚的特點。
賞析:方苞雖然生長于清初,但對明季朝政的腐敗與黑暗,有著相當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作者入仕清廷之后,又因為入直南書房,常生活于清政權的最上層,更親眼目睹了朝政之中的種種弊端,大臣之中,或燕燕居息,或劬勞王事,庸賢雜陳,勞逸不勻。賢者為國負重,待遇卻往往不高,且容易獲罪;而庸劣之輩卻又常常竊據要職,結果常將事情辦壞。這和明季的狀況并沒有什么兩樣。顯然,文章寫轅馬之勞苦和駑馬之無能、狡憤一類烈馬之傾車誤事,正是力圖從這極其貼切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中,來闡發深刻的道理,總結沉痛的歷史教訓。
由分享者張琪鑠帶來《與妻書》
《與妻書》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覺民在1911年4
月24日晚寫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絕筆信。在這封絕筆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深情和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祖國深沉的愛。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愛和國家前途、人民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對妻子親人的愛和對國家人民的愛連為一體,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會有個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筆調委婉動人,讀后令人蕩氣回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賞析: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誠如魯迅先生所詠:“無情未必真豪杰。”英雄戰士、志士仁人,他們也是人,也有豐富的感情世界。
作為一個矢志拯救國家民族的革命者,作者在盡情傾訴夫妻之間至愛的同時,暢敘了兒女情必須服從革命事業的至理,將一已之愛擴展到普天下人之愛,表達了犧牲個人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崇高情懷,情理渾然交融,深情大義與英雄壯懷同輝,給這封信帶來了政論的色彩和戰斗的品格,堪為志士增色,為弱者壯膽,義無反顧地為祖國獻身。
由分享者羅丹帶來《警世賢文·惜時篇》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寅。
意為:一年的事業打算應在春天,為一天的事情打算應在寅時(黎明)
。
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多種因素:理念、意志、性格、態度以及機遇等等。機會是外生變量,可等不可期;但理念、意志、性格等卻是自身的因素,經過努力鍛煉,就可以達到要求。任何一個成功人士無疑都具備自身的優秀品質,思路清晰,做事條理分明,意志堅強,對人以寬,對己則嚴。
由分享者何暢帶來《圍爐夜話111-115
則》
《圍爐夜話》114則中說道: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意為:讀書若沒有下功夫苦讀,卻妄想要顯達榮耀,天下哪里有這種道理呢?做人對他人沒有一點好處,卻妄想得到福分和吉祥,又能從哪里得來呢?
這一則說得非常有道理,讀書就是下功夫的事情,不下功夫就想成名炫耀,是不存在這樣的道理的。
由分享者符永育帶來《論語·學而篇》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由分享者張德雄帶來《賣柑者言》
《賣柑者言》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劉基所寫的一篇政治寓言。講述由買賣壞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議論,假托賣柑者的一席話,深刻諷刺了有名無實者的丑惡嘴臉。
賞析:這篇文章由買賣一個壞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議論,假托賣柑者的一席話,以形象、貼切的比喻,揭示了當時盜賊蜂起,官吏貪污,法制敗壞,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有力地諷刺了那些冠冕堂皇、聲威顯赫的達官貴人們本質上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欺世盜名的人物,從而有利抨擊了元末統治者及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還有社會當下的黑暗,抒發了作者憤世嫉俗的情感。
只有持續學習,才能排除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障礙,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和主動性。因此說,走向未來,增長知識是無限充電,提升素質是積蓄能量,持續學習是不竭動力。本期讀書會至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