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健康意識和醫療意識提高,經濟收入提高,嬰兒人口和總人口增加,以及制造業快速發展,刺激了無紡布領域的技術進步和創新,市場上涌現出許多本土企業。在垂直領域,如衛生、醫療、汽車、過濾、農業和土工材料,非織造材料應用市場潛力巨大。
無紡布不僅可循環再用,而且能夠自然降解,廢棄后對環境的污染度為塑料袋的10%,正逐漸替代傳統一次性材料。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無紡布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無紡布產業深度分析
無紡布生產的各環節包括原材料采購、生產工藝、設備更新等方面。當前,國內無紡布行業已經實現了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產業鏈覆蓋,技術創新也不斷推進。例如,國內企業已經開始使用智能化生產線,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和質量控制。此外,隨著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的不斷發展,無紡布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由于使用成本偏高,中國一次性防護用無紡布產品使用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短期疫情增加防護用品需求,長期來看醫用無紡布消費量有望持續增長,帶動醫用無紡布材料生產企業快速發展。
2021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發布“2020/2021年中國非織造布行業10強企業”,其中根據八家公開信息已披露相關產能數據企業中產能前四家企業產能集中度為5.1%,八家產能集中度為7.9%。可以看出無紡布行業生產能力較為分散,產能集中度較低。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1-5月紡織品累計出口金額628.5億美元,同比增長12.1%,服裝累計出口金額622.1億美元,同比增長10.2%。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2年1-5月限額以上企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5093.4億元,同比下降8.1%。2022年1-5月穿類商品網上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1.6%。
從我國無紡布企業區域分布來看,我國無紡布產業鏈呈現聚集化發展,主要聚焦在我國東部沿海一帶,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為主。
從無紡布行業上下游的布局情況來看,上游產品溢價空間有限,大部分可替代供應商較多,供應商議價能力較弱。下游消費者因服務差異化程度較低等特點,導致購買者議價能力較強。
近年來,我國抑菌無紡布行業持續迅猛發展,新興領域如醫用紡織品等紡織品也呈現了新穎的發展態勢。雖然抑菌無紡布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但由于新增產能低水平重復較多、產品缺少多元化,部分類別的產品甚至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市場拓展相對緩慢,加之原料價格高企,成品價格下降,企業間惡性競爭,影響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因此,抑菌無紡布行業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
圖表:2020-2022年中國抑菌無紡布行業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整理
據行業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抑菌無紡布市場供大于求,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帶動整體市場規模小幅下滑,2022年國內抑菌無紡布市場規模達454.4億元,同比下降1.77%。
中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無紡布生產國
無紡布又稱非織造布,是由定向的或隨機的纖維而構成。近年來,非織造布行業在中國發展迅猛,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非織造布生產國與消費國。2020 年,受疫情推動,中國無紡布產量上升至 879 萬噸。隨后,無紡布產量有所回落,2022 年產量約 850 萬噸。
從我國無紡布行業現有競爭梯隊布局來看,第一梯隊企業包括廣東必得福、華昊無紡、大連瑞光、天鼎豐控股等,無紡布產能在 10 萬噸以上。第二梯隊企業主要包括浙江金三發、金春股份、華峰超纖、興泰無紡等,無紡布產能在 5-10 萬噸之間。第三梯隊企業包括盛紡股份、穩健醫療、欣龍控股、僑虹新材、依依股份等,無紡布產能小于 5 萬噸。
經過了多年的積累,國內無紡布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金春股份、盛紡股份等代表上市公司引領的發展格局,且具備較強的競爭實力,中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無紡布生產國。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無紡布行業報告對中國無紡布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同時揭示了無紡布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