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彈指一揮間,紡織工業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從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到衣被天下,中國紡織工業逐漸成為支撐世界紡織工業體系平穩運行的核心力量。今天,中國紡織工業一覽眾山小地矗立于世界紡織之巔,一騎絕塵地接近實現世界紡織強國的目標。
歷經六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紡織人”有篳路藍縷的創業艱辛,也有氣壯山河的建設豪情。站在歷史的維度,將行業發展放在時代大背景下觀察,紡織工業共經歷了六個階段。
一是產業初長成,從一窮二白到形成完整體系,行業打下堅實基礎。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紡織工業徹底擺脫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窘迫局面,迎來飛速發展新時期。紡織工業先后規劃布局五大紡織新基地和(山西)經緯紡織機械廠、鄭州紡機廠,迅速打開大規模建設紡織工業的局面;截至 1978年,我國建成紡機廠153個,依靠自主研發制造成套設備,并建成了棉、毛、絲、麻、化纖、印染等生產基地。這一時期我國基本建成了門類齊全、供應鏈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奠定了中國紡織工業長遠發展的深厚基礎。
二是開放定格局,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行業打開了廣闊空間。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紡織行業積極順應時代潮流。1979年,紡織工業部成立深圳華聯紡織聯合公司作為中國紡織工業經濟直接對外開放的窗口;之后在青島進行“青紡聯”工業企業聯合經營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的試點,紡織行業逐漸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核心來源。1983 年,以取消布票,敞開供應為標志,中國紡織工業率先告別短缺經濟,成為五大民生問題中解決得最早、最好的一項。1984~1992年,紡織服裝出口額增長了5.9倍,年均增長 27.23%,中國占世界紡織服裝出口比重從6.4%上升到10.2%;進口纖維原料從 60萬噸擴大到134萬噸;進出口順差增長了5.7倍,扭轉了我國貨物貿易持續逆差的局面。不斷深入的改革開放為紡織行業發展拓展了空間。
三是步入平穩期,從討論姓“社”姓“資”到堅定市場經濟,激發了行業發展活力。這一時期,紡織行業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寬松的經濟政策和穩定的市場環境使得民營紡織服裝企業大量涌現,競爭力不斷提升。上世紀90年代末期,“壓錠解困”的政策實施,為紡織工業營造了“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了國退民進的發展格局,行業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
四是熱情擁市場,從淺層開放到深度融入,行業順應了時代潮流。2001年加入WTO,中國開始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為紡織服裝行業競爭力充分釋放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國紡織工業進入“快車道”,迎來“黃金期”。行業在世界紡織價值鏈中的地位穩步提升,所占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影響力與話語權持續增強。
五是挑戰中成長,從快速擴張到成長煩惱,行業加快了轉型探索。伴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國際紡織品服裝市場需求萎縮,給行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針對行業發展方向之惑、轉型升級之痛、持續成長之癢,2009年 4月國務院專門出臺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并配套扶持政策,行業發展信心得到很大鼓舞。行業對外開拓市場,對內挖掘潛力,及時調整產品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兩化融合,加快擁抱網絡經濟,最終實現了緩中有進,在全球紡織產業中地位進一步鞏固。
六是開啟價值新紀元,從百年變局到百年夢想,行業進入發展新階段。目前,我國已擁有全世界最為完善的現代紡織產業制造體系,產業鏈各環節制造能力與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約5460萬噸,占全球纖維加工總量的 51.28%,是1978年的近20倍;化學纖維產量突破
5000 萬噸,占全球化纖產量三分之二以上;60支以上紗線生產量80%在中國,色紡紗生產量的
90% 以上在中國,高檔襯衫色織面料生產量的60%在中國,高檔牛仔面料生產量的30%在中國,高支高密織物的生產技術主要在中國。
三大躍遷實現跨越式發展
七十年來,從人均棉布產量尚不足做一套服裝或一床棉被,化纖年產量曾在全球經濟統計中被“忽略不計”,我國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科技、時尚、綠色”,揭示了中國紡織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三大躍遷”。
“科技”驅動助力紡織工業實現從規模發展到內涵發展。建國初期,紡織工業部就制定了統一的經濟技術指標、節約用棉和節約漿紗用量、總結推廣先進的技術操作經驗和改善工廠勞動條件等基礎性技術工作。上世紀50年代至70 年代,我國通過自力更生已初步建立了紡織服裝的產業體系。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紡織行業的科技優秀成果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原始創新,從單一產品、工藝技術創新到集成創新,體現出行業科技進步的顯著成效。
勞動效率的提升,成為行業從規模發展到內涵發展的顯著標志。中國紡織行業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應用的絕對數量為全球第一,信息化與機械化融合水平位居全球第一,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為全球第一。
“十三五”以來,全數字化棉紡成套設備已實現產業化應用,萬錠用工可降至20人以下,并可實現夜間無人值守;棉紡最高紗支水平從40支提高到 300支,60支以上紗線生產量的80%在中國,色紡紗生產量的
90% 以上在中國,高檔襯衫色織面料生產量的60%在中國,高檔牛仔面料生產量的30%在中國,高支高密織物的生產技術主要在中國。
“時尚”復興助力紡織工業從審美依附到文化自信。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城鄉居民服飾“藍、黑、灰一抹色”的情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著裝風格的時尚化、個性化、多元化。本質上,這是“供給側時尚化”與“需求端時尚化”彼此促進、交互作用的結果。
“綠色”文明催動紡織行業追求生態和諧。進入新時代,中國紡織工業的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聚焦綠色技術和綠色管理,逐步實現了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
2006~2015年,紡織行業綜合能耗累計下降44%,印染單位產品水耗從每百米4噸下降到每百米 1.8噸,水重復利用率由7%提高到30%。作為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紡織行業樹立了“綠色樣板”。 2005年,紡織行業構建了中國第一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2014年,建成全球第一個供應鏈環境 (化學品)足跡系統;2018年,率先試點海外實施行業社會責任標準。